-
“反向开票”的税务风险几何?应借鉴农产品收购发票经验教训
国家税务总局于4月9日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行业协会及企业座谈会”上提出,4月底前实现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并提出:“通过实施“反向开票”进一步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赋予资源回收企业规范合法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如果上述座谈会的消息准确,则再生资源反向开票是否将兼有增值税抵扣和税前扣除的双重功能,从而实现与当下农产品收购发票类似的制度设计?2497人浏览
-
涉税犯罪量刑十年以上能通过刑事合规争取缓刑吗?
2024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4〕4号)。令人惊喜的是,两高司法解释对刑事合规政策作出了重大突破,在涉税犯罪领域彻底打消了法院系统能否适用、应否适用刑事合规的顾虑,刑事合规的重要性将大大提升。与此同时,涉税犯罪适用刑事合规的法律效果尚存疑虑,有待立法进一步完善。本文将结合两高司法解释,分析未来刑事合规在涉税犯罪中的应用,并提出对刑事合规制度修改完善的建议。2169人浏览
-
新涉税司法解释重拳打击“假出口”,新增条款或加剧外贸企业刑事风险转化
3月20日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4]4号,以下简称《2024年司法解释》)对涉税犯罪尤其是骗取出口退税罪的行为要件与量刑标准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相较于此前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补充了如“冒用他人货物出口”、“循环出口”等骗税手段,删除了广受争议的“四自三不见”规定。总体来看,此次新司法解释对出口企业的规定更加严格,打击骗税的力度更大,导致出口企业刑事风险急剧增加,但也明确了实体企业合规从宽的路径,广大出口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应当予以高度关注。2937人浏览
-
华税解读:两高最新司法解释宽严相济的逃税罪条款
2024年3月18日两高公布的《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逃税罪的适用规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和修改。两高解释无缝衔接刑法的逃税罪两大罪状,解决了长久以来司法解释和刑法规定不匹配问题,与时俱进地扩大逃税的打击范围和对象。解释调整了逃税罪的量刑档位基准,明确了先行政后刑事的刑责追诉规则,提高了扣缴义务人的入罪门槛,凸显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为逃税罪司法实践提供具体明确指引的同时,两高解释中诸如应纳税额分母条款等内容的更新留下疑虑,一定程度上加剧纳税人的刑事责任风险。本文将详细解读两高司法解释逃税罪条款,分析逃税罪的法律适用,以期为企业防范和应对逃税罪的刑事风险提供参考。2555人浏览
-
两高司法解释激活逃避追缴欠税罪,欠税企业刑事风险恐将爆发
受国内外各类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往期经营过程中因出现资金链断裂、税务不合规等原因出现欠税现象。许多企业在长期欠税状态下艰难维持经营,甚至出现逃避追缴欠税的不法现象。2024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填补了我国刑法关于逃避追缴欠税罪的犯罪行为表现,激活了这一沉睡已久的罪名,欠税企业恐将面临严峻的刑事责任风险。本文以解读《司法解释》该罪条款为切入点,结合案例分析欠税企业法与不法、罪与非罪的边界,以期为企业防范和应对刑事风险提供参考。3907人浏览
-
虚构业务、资金回流,又一家灵工平台因虚开被判!
近期,某灵活用工平台工作人员因接受平台的指示、安排,负责与有开票需求的下游公司、企业对接,促成虚开发票的业务,被法院认定为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及虚开发票罪并追究刑事责任。随着近年来灵活用工业务的发展,涉税合规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实践中,灵活用工平台常被用作企业虚开、偷税的工具,风险日益增加。有鉴于此,本文以此案为引,就灵活用工平台进项不足、常见的风险业务等问题予以讨论,以飨读者。2777人浏览
-
实案解析:新公司法下股东如何做好涉税争议应对?
此前,华税发表《实案解析:新公司法下股东如何做好税务合规管理?》一文,阐述了新公司法下股东如何通过税务咨询、税务健康检查、税务自查、应对税收稽查的方式处理税务合规风险。随着税收风险的进一步升级,税务机关或将对股东作出处理处罚决定,追究股东的行政责任,甚至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股东不仅需要面临高额的经济负担,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因此如何通过争议解决机制化解涉税争议,成了股东亟需关注的问题。本案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如何通过行政处罚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方式,帮助股东做好涉税争议应对,化解股东税收风险。3183人浏览
-
二审判例:税收滞纳金不得超过税款本金
近期,最新上线的人民法院案例库中公开了一则涉税司法裁判案例,判决明确税款滞纳金不得超过税款数额,该判例使争议已久的税收滞纳金是否可以超过本金的问题重回大众视野。有观点认为,税收滞纳金与《行政强制法》的滞纳金性质不同,应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该案裁判有所不妥。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该则案例出发,分析税收滞纳金是否可以超过本金,供读者参考。2644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