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三起案例看电商企业偷逃税、虚开风险
编者按:随着电商的发展,线上销售等业务模式愈发成熟。但是,实践中存在部分电商企业利用多种方式隐匿收入或者通过虚开发票等形式偷逃税款。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最新案例,揭示电商企业常见的涉税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形式,并对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进而对电商企业的税务合规提出相应的建议。2014人浏览
-
增值税法实施后以不含税价结算、增值税金由卖方承担等合同条款还是否有效?
编者按: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没有对增值税的价外税属性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相关规则支撑起价外税的运作模式。但在一些买方市场领域,交易双方会约定增值税金由卖方承担,即用合同将价外税调整为价内税。我国《增值税法》将于2026年1月实施,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增值税的价外税属性。在新法实施后,交易双方还能否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将价外税调整为价内税,此类约定又将埋藏什么税务风险,该如何及时调整合同条款的约定,这些问题需要市场主体予以重视。2065人浏览
-
货运某宝暴雷!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网络货运何去何从?
编者按: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而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施行,过去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给予的财政奖励、补贴政策面临合法性质疑,并逐步得到清理。而一些特殊行业严重依赖此类地方政策,一旦失去奖励补贴则无以运行。例如一些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业务,如低价值资源的回收利用,本无利可图,若无政府补贴,民营企业根本不会参与。再例如本文探讨的网络货运,因存在的先天税负过重问题而不得不依托奖励补贴生存。而随着地方政策的废止,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网络货运行业将何去何从?1844人浏览
-
互联网平台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来了!灵活用工行业或面临“洗牌”?
编者按:6月20日国务院《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公布施行,对“互联网平台企业”作出了明确定义,将“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及“其他为网络交易活动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营利性服务的组织”均纳入其中,尤其是后者范围更加宽泛。但是,一些新兴业态究竟是否属于“互联网平台企业”仍存有争议。而6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有关事项的公告》(2025年第15号)、《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有关事项的公告》(2025年第16号),第15号公告明确列举7类企业属于“互联网平台企业”范围,争议尘埃落定。其中,灵活用工平台赫然在列。第15号公告对互联网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的范围、内容、时间、方式及未按规定报送的处理等事项作出详细规定,16号公告则主要针对从业人员自互联网平台企业取得劳务报酬或服务收入等场景,优化劳务报酬所得个税预扣预缴方式、细化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代办申报相关规定。在此背景下,灵活用工平台正面临着深刻变动,行业或面临“洗牌”。2058人浏览
-
多起涉税中介违法筹划被查面临严峻法律风险
编者按:近期,多地税局查处多起涉税中介违法筹划案件。公开信息显示,涉税中介采取隐匿收入、虚开发票等违法方式进行税务筹划,被处以高额罚款。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税务年度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督,加强对涉税中介违法违法行为的综合治理。由此可见,国家对涉税中介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监管力度丝毫未减。因此,对于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其亟需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税务合规。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部分案例,分析涉税中介所面临的涉税风险。1850人浏览
-
欠税企业无财产可供执行,税企双方应敢于步入破产依法核销死欠
编者按:本文以温州市税务局申请A公司破产清算案为切入点,剖析欠税执行困局中的税企矛盾,并进一步探讨破产程序中税款核销的规则与价值,旨在为企业和税务机关提供应对税务困境的实操思路与方法,推动市场主体良性退出与资源优化配置。2156人浏览
-
多部门协同治税下,耕地占用税涉税风险需重视
编者按:耕地占用税系对占用耕地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征税。作为“小税种”,实践中不少企业忽视了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义务,亦或是未准确界定计税依据及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引发补税、加收滞纳金甚至是定性偷税的风险。本文基于目前耕地占用税的监管态势,解析常见的耕地占用税涉税风险,提示应重点关注的耕地占用税事项,供读者参考。1965人浏览
-
税务机关作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前应否保障纳税人陈述申辩权
编者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18号)中明确提出在实施执法行为时要向当事人告知权利义务等各项内容。
基于此,税务机关在实施责令限期整改等执法行为时,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是否应当保障纳税人所享有的陈述、申辩等权益?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1740人浏览